居住了20个年头之后,王阿姨觉得姚西小区和自己的家里一下子亮了起来。“盼了3年,终于把‘光明工程’盼来了。这下小孙子放假住在我这里,空调可以放心开了。”上海姚西小区总计1274户居民成为“光明工程”的受益人,困扰他们多年的用电瓶颈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随着老旧表前线路和设备的更新,居民们再也不用为有电难用而烦恼了。
2017年,历时3年的上海市老旧住宅小区电能计量表前供电设施改造迎来胜利收官,全市共有约6500个住宅小区、296万户居民迈入了一片光明的新天地。对于这项贴心的改造,居民们亲切地称其为“光明工程”。
用电难成小区“老年病”
姚西小区位于上海市静安区余姚路,是一个兴建于上世纪80年代的小区。“虽处黄金地段,可老小区毕竟是老小区,有它自己的难处———用电难,最难是夏天。居民隔三差五就报修,物业电工来不及跑,供电公司的抢修车更是小区里的常客。”说起姚西小区,姚西居委书记陶俞荣头头是道。
“看着居民们用电用得不舒畅,我们也着急。这几年,姚西小区夏季用电高峰期间,居民用电故障频发。我们加派力量抢修,但这只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在负责姚西小区抢修的国网上海市区供电公司营销部负责人琚洁华看来,姚西小区的问题绝非个案。
伴随着上海市民数量的增长和城市化进程步伐的加快,集中建造的居民小区成为中心城区和郊区城市副中心一种主要的居住样式。尤其在中心城区,正在建设的现代小区、建成已有二三十年的老式公房、历史更为悠久的石库门里弄毗邻共生的情况比比皆是。然而,在居民小区的“时间差”背后,是这些小区供电设施水平的参差不齐。市中心和副中心存量巨大的老式公房,其进户线、进层线大多还是房屋兴建时的配套设备;大量石库门里弄内的线路,距离上一次彻底翻新已经过去了十几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随着时光的流逝,小区居民的用电需求与日俱增———电扇取代了蒲扇又被空调取代,电饭煲取代了铝制锅,洗衣机取代了搓衣板……但是小区的电力设施却止步不前,加上使用年限的上升,故障发生的几率随之加大。
2014年,根据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的统计,全市保有2000年及以前竣工的老旧住宅296万户,普遍存在配置标准低、计量箱破损严重、元器件老化等问题。也就是说,大概全市有超过600万市民被用电难所困扰,大约占到上海市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
296万居民不花一分钱
2014年9月29日一早,上海电力施工人员涌入协和里。停电施工的通知早已提前告之到位,虽然一时无电可用,但居民们却是拍手欢迎……
半个月后,对着新闻记者的摄像机镜头,协和里的老住户潘建尔阿婆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我今年68岁,在这里住了50年。以前,电表容量小,空调一开总要跳闸。现在好了,‘光明工程’把用电问题都解决了!”半个月里,协和里两条弄堂总计648户居民的所有电表被更换为60安培、8千瓦容量的新表,老旧进户线被换成截面积120平方毫米的新线,原先一台400千伏安的上级杆上变压器被更换为630千伏安并新增一台800千伏安的杆上变压器。
协和里“光明工程”改造也拉开了全市“光明工程”试点工程的序幕。上海电力当年先期试点改造30万户,并计划在2015~2017年3年内完成296万户改造。
面对整体改造时间跨度长、改造范围点多面广、施工队伍多等情况,“光明工程”从一开始就确定了全过程管控原则,实现立项、方案、设计、施工、验收、运维等各环节规范化、标准化管理,实现“一台区一方案,一设备一标准,一项目一专人,一环节一规范”。
作为一项直接关系数百万市民日常生活、解决他们切实用电难题的民生工程,“光明工程”自启动以来便始终得到上海市、区两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2015~2017年,“光明工程”连续3年被纳入上海市政府年度实事工程,市、区两级政府多次召开专题协调会,全面推进“光明工程”改造。
上海电力多次向国家电网公司专题汇报,并累计批复、下拨改造资金45.67亿元。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在严格审核补贴户数及相应补贴资金后,也累计下达了市、区两级财政补贴资金20.05亿元。整个 “光明工程”改造过程中,296万户受益居民不需花费一分钱,就可享受用电环境的升级换代。
工程效果立竿见影
2017年的夏天,胡佳磊的工作压力因为“光明工程”而明显小了下来。
胡佳磊是上海市区供电公司抢修队的带班人,这支队伍负责黄浦区城隍庙地块。虽说抢修范围不大,但由于区域内石库门和老旧小区密度高,抢修队出动频率高。“春秋天还好一些,最怕的就是夏天。常常是上一个抢修还没有结束,下一个抢修又发来了。”胡佳磊介绍,“前两年迎峰度夏期间,平均每天的抢修工单在四五十张的样子,如果遇上台风暴雨天,最高时候要达到八九十张。”
然而,从2015年起,随着“光明工程”的铺开,胡佳磊的抢修队终于闲了下来。“今年迎峰度夏是我们这支队伍最空闲的一个夏天,每天的抢修工单不过十几张,而且几乎都是没有完成改造的老旧小区的抢修单子。”
胡佳磊的感受被上海电力的数据证实。经过几个夏季和冬季用电高峰的考验,完成“光明工程”改造的小区的报修率下降了98%以上,小区供电安全可靠性大幅提高。不仅如此,由于每户的供电能力大幅提升,居民用电量也随之增加10%~15%,原先“用电难、管理难、抢修难”的问题迎刃而解,广大居民获得了实打实的幸福感。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上海,老旧住宅,供电改造,幸福感,因电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