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受端换流站建设现场。 张晓杰 摄
广东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现场。 范雄 摄
南沙大桥旁,264.5米高的SZ1铁塔完成组立。 陈海东 摄
4月7日,南方电网在粤重大项目建设动员大会召开,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粤东送深第二通道及其配套工程等多个支撑性和保障性电源送出项目、重点输配电项目等按下“加速键”。
今年,南方电网公司将持续保持在粤投资规模千亿元以上,助力优化能源结构,全力保障“再造一个新广东”的用能需求,打造能源电力发展标杆工程、绿色低碳的示范工程,为更好支撑经济大省挑大梁、服务绿美广东和海上新广东建设贡献南网力量。
广东电网·多个重点项目集中亮相 全力服务“再造一个新广东”
2025年,南方电网公司主动融入广东发展大局,继去年在粤投资破千亿基础上,将继续增加在粤电网投资超千亿。
重大项目是经济发展的“压舱石”,是转型升级的“强引擎”。广东电网公司深刻把握电网战略性投资的核心牵引作用,全力保障能源电力安全有序供应,2025年,广东电网公司投资重点包括保障政策性重大项目、十五运会保供电、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建设,为广东实现“再造一个新广东”目标,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贡献电网力量。
发展海上风电,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推动海洋经济发展的抓手。广东电网公司全力服务“再造一个新广东”“海上新广东”战略部署,支撑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是全国首个由电网企业统一规划和建设的海上风电配套送出工程,也是首个±500千伏海上风电海陆一体、超远距离的柔性直流输电工程,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打破了海上风电的传统输送模式,不再重复敷设海缆和建设集控站,促进海陆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广东电网公司以现代化产业体系为载体,推动产业科技互促双强,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
作为应用于220千伏城市电网的多端柔直项目,广州棠下柔直背靠背工程采用国际领先的多端柔直电力互济控制技术。此外,项目创新性通过多层竖向设计,破解中心城区用地紧张难题,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集约利用。
引领技术前沿,棠下柔直背靠背工程将成为世界首个超大城市电网“嵌入式柔直背靠背”工程,广东电网公司广州供电局将以棠下柔直背靠背工程为载体,打造资源“灵活可调”、潮流“柔性可控”、故障“韧性可愈”、设备“国产自主”、运维“智能可预”的城市智能电网样板,为解决超大城市柔性多端互联提供新路径。
电网建设,一头连着经济发展,一头连着民生福祉。近年来,广东电网公司联合广东省能源局、农业农村厅,共同推动广东省新时代乡村电气化建设。2024年全省共打造了362个新时代乡村电气化村,大力提升乡村生活、交通、建筑等重点领域电气化水平。
为持续提升城乡供电服务均等化,广东电网公司打造集智能配电房、屋顶光伏、充电站、供电服务便民窗口等功能于一体的“南网E站”,将客户服务延伸至居民门前“最后一公里”。
接下来,广东电网公司将持续推进新型电力系统示范区建设,全面谋划实施广东电网公司融入和服务“百千万工程”工作任务,统筹推进农网巩固提升、“整线成片”标准化治理和定点帮扶等工作,大力推广“南网E站”,预计2025年将累计打造不少于1000个电气化村,助力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为“百千万工程”提供可推广的能源解决方案。
(温存 陈方静 李亦彬 余娜)
深圳供电局·启动绿电提速与产业赋能“双引擎”
2025年,南方电网计划在深圳电网投资110亿元。预计整个“十四五”期间,南方电网在深圳电网建设总投资将达近500亿元。
在大会分会场——深汕特别合作区500千伏征程变电站,深圳供电局负责人表示,今年将坚决落实省市政府和南方电网公司工作部署,加快粤东送深第二通道、深圳“20+8”产业配套电网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启动绿电供给提速与产业精准赋能“双引擎”,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超大型城市电网,助力深圳打造更具全球影响力的经济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为全省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据悉,今年5月起,深圳供电局将陆续开工500千伏粤东送深第二通道及其配套工程,全力提升深圳电网“含绿量”。该项目总投资超45亿元,包含500千伏深汕至现代线路工程、汕尾红海湾厂址海上风电接入工程、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接入工程等5项线路工程,计划2026年底全面建成。届时,风能、水能等多种能源将稳定汇聚到深汕500千伏征程变电站,经500千伏深汕至现代线路工程送至深圳负荷中心区,大幅度提升粤东电力西送、消纳能力,预计每年可为粤港澳大湾区增加超200亿千瓦时绿电供给。
沿着深圳铺开的“20+8”产业集群版图,深圳供电局以超前节奏建设背后的“电力经济走廊”,这也是该局近年投资的另一重点。自2022年深圳实施“20+8”产业集群行动以来,深圳供电局已建成投产“20+8”产业集群配套变电站16座,完成投资超40亿元,赋能新一代电子信息、数字时尚、高端装备、绿色低碳、生物医药与健康、海洋经济等产业集群。2025年,深圳供电局将投产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2座,其中“20+8”产业集群配套变电站7座。未来,深圳供电局将力争再建超20座“20+8”产业集群配套变电站。
(邵良友 胡美施 董少江)
南网储能·推动广东抽蓄在运规模突破一千万千瓦
当前,位于广东梅州、肇庆、惠州、茂名等地的抽水蓄能工程正加速推进,“进度条”不断刷新,从今年起,4座抽水蓄能电站将陆续建成投产,推动广东年内成为全国首个抽水蓄能在运规模突破1000万千瓦的省份。电站建成后,每年最多可消纳清洁能源136.8亿千瓦时,相当于广东620万居民用户一年的用电需求。
变速抽水蓄能机组可以通过改变机组转速,灵活调节电站抽水发电功率,促进波动性新能源稳定接入电网。作为我国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的依托工程,肇庆浪江抽水蓄能电站、惠州中洞抽水蓄能电站将分别安装1台国产300兆瓦、400兆瓦变速抽水蓄能机组,“两步并作一步”推动国产大型变速抽蓄机组实现工程应用,助力我国抽水蓄能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
作为“十四五”粤港澳大湾区首个抽水蓄能工程,梅州抽水蓄能电站二期工程的4台机组机电安装工作正加紧推进,将于下半年陆续投产。电站二期工程与一期工程共用上下水库,实现对全国第二大库容水资源的充分利用。
地处两座核电站之间、邻近海上风电基地的广东电白抽水蓄能电站正在进行主厂房开挖。项目建成投产后,将最大程度发挥核电作为电网基荷电源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广东西区电网调节能力和故障紧急支援能力,为区域能源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据悉,4个抽蓄电站建成后将纳入南网储能公司抽水蓄能多厂站集控中心和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统一管理。在抽水蓄能多厂站集控中心,平台能够实现对粤港澳大湾区全部抽蓄机组的远程集中控制,控制效率较传统模式提升2至3倍。在我国第三代抽蓄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中心,依托40多万个测点的数据提取和9000多个算法的毫秒级数据分析,检修人员可“足不出户”精准掌握机组的“健康状态”,最大程度减少停电检修,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2024年,广东31台抽水蓄能机组调用次数和时长分别突破3.7万次、10万小时,双创历史新高,有力支撑全省新能源的高比例消纳利用。
重点抽水蓄能项目落地实施,不仅提高了电力系统的负荷调节能力,还为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以单座120万千瓦的抽蓄工程为例,可拉动产业链GDP增长超160亿元,建设过程中先后提供约5000个就业岗位,投产后每年可稳定创造税收约1亿元。
(黄昉)
· 相关新闻
我国首个海陆一体海上风电柔直送出工程全面开工
4月7日,阳江三山岛海上风电柔直输电工程全面开工,这是我国首个海陆一体柔性直流海风送出工程,工程投资约103亿,起于广东阳江三山岛,将建设一座500千伏海上换流站以及总长293公里的海陆一体500千伏输电线路,其中,海底电缆长115公里、陆上输电线路为178公里。通过该工程,三山岛海上风电场一至四项目的绿电将被集中送入广东江门,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工程将于2026年10月投产,投产后,每年可向粤港澳大湾区输送清洁能源约60亿千瓦时,相当于节约标煤174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463万吨,成为支撑粤港大湾区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
随着我国海上风电进入规模化、大型化、深远海化发展阶段,成本上升、运营维护难度加大、并网送出通道资源紧张等挑战将日益凸显,迫切需要优化海上风电送出工程投资建设模式,进一步推动我国海上风电产业从快速发展到有序可持续发展。
据了解,三山岛海上风电场一至四项目位于深水区海域,总规划装机容量为2000兆瓦,是我国千万千瓦级海上风电项目。广东电网公司基建综合业主项目部总经理纪少锋表示,此次整个海上风电送出的路径都是电网企业统一规划、统一建设,这种海陆一体的建设模式,相当于为海上风电送出建了条“深海电力高速路”,将有效解决海上风电场大容量、远距离的输电问题,同时促进海陆空间资源集约高效利用、降低海上风电建设成本,打造海上风电集约高效送出新样板。此外,该工程将采用多项世界或国内首创技术,有助于更高质量地将海上来的“绿电”送到千家万户,进一步助力我国海上风电挺进深远海。
南网报记者 刘德欣 通讯员 温存
标签:南网,千亿投资,广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