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提出“三年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三年来,辽宁公司向着“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的目标,一丝不苟地贯彻“两个转变”发展战略,工作亮点纷呈,经济技术指标达到历史最好水平。
2010年12月1日一大早,辽宁鞍山供电公司岫岩供电分公司经理张相成登录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ERP物资管理信息系统。他欣喜地看到,9月上报的岫岩老城区铅矿改造电网配套建设项目获得了审核批复。
2009年,辽宁省农电企业国有产权整体划转辽宁公司。曾是岫岩县农电局局长的张相成,转型为岫岩供电分公司经理。
“以前有的项目一两年才能批下来。”张相成说,铅矿改造需要新架设一条10千伏线路。导线、金具等几十种建设所需物资很快将由辽宁公司直接拨到岫岩。
全国电力系统第一家实现农电企业整体上划,这只是辽宁公司三年发展再上新台阶中的一步。
发展魄力源自何处?源自思想解放释放的活力、努力攻坚的决心与信念、奋起赶超的创新实践。
变革:思想解放
2007年年底,燕福龙来到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任总经理。让他深感忧虑的是,在各网省公司奋进发展、百舸争流之时,辽宁公司在国家电网公司同业对标中多项指标都已落后。
不进则退、慢进也是退,必须通过加快发展改变被动局面。辽宁公司领导班子从全局出发,统一思想,不断强化整体执行力,同心同德,共同应对各种困难与挑战。经过一系列调研、分析、思考、探讨,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思想观念陈旧、落后正是发展瓶颈。
唯有变革才能突破。2008年年初召开的辽宁公司职工代表大会确定了三年发展再上新台阶的奋斗目标。“关键要看我们的思想是不是‘解’开了禁锢,‘放’出了活力;我们的观念是不是‘转’上了正轨,‘变’到了前沿。”对许多职工代表来说,总经理的要求如今言犹在耳。
彼时,辽宁省GDP突破1万亿元,主要经济指标增速首次超过东部发达地区平均水平,老工业基地振兴进入新阶段。电网跨越发展面对历史机遇。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全力推进“两个转变”,成为2008年以来辽宁公司发展的主旋律。
2009年3月,辽宁公司30名年轻干部带着厚厚的学习提纲来到江苏省电力公司,开始了为期4个月的挂职锻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批年轻干部深谙此理。先进网省公司超前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使他们深受触动。
回想那段时光,大家开玩笑说多少有点遗憾:“大家抓住一切时间学习、思考,谁都没去游览江南美景。那会儿可正是烟花三月啊!”
学习的压力源自发自内心赶超先进的紧迫意识。现任辽宁公司发展策划部主任的刘波一直谨记出发前总经理问他的问题:“人家的综合计划是怎么做的?电网规划的思路是什么?”
30名干部分为计划、生产、营销等六个组,每周开一次例会、写一篇心得。各组撰写的专题报告汇成上下两册,共600余页。
“真是没白去!”刘波坦言,当时辽宁公司与江苏公司之间至少有五年的发展差距,原因归根结底是观念和思路落后。江苏公司“超前、和谐、安全、节约”的电网发展理念非常值得借鉴。挂职结束后,他从江苏背回了四五箱各种规划报告、制度文件,供辽宁公司各部门参考。
“走出去”只是一个平台。座谈会、调研会、报告会,主题辩论、问卷调查、外部咨询……辽宁公司利用多个平台,持续、深入、全方位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开展实践,结出累累硕果。
攻坚:“破冰之旅”
几天前,辽宁公司有关人员到省政府汇报电网建设规划,政府有关工作人员主动与来人讨论起辽宁风电的规划发展。近年来,电网发展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举足轻重,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调变得更为重要。
多年来,推进电网建设并非坦途,电力工程施工中牵涉的征地问题,更是影响电网项目如期完工的“顽症”。
“破冰”之道在于积极优化外部环境。2008年,辽宁省城市电网规划全部纳入地方国民经济和城市发展整体规划。2010年,辽宁公司与14个市政府陆续签署协议。由各市政府出面,主导解决困扰企业多年的征地、动迁问题——全新电网建设工作格局形成了。
同时,影响农电发展多年的“瓶颈”也得以突破。2009年3月5日,国家电网公司与辽宁省政府签署《辽宁省农电企业整体无偿划转框架协议》。8月12日,在辽宁省实行了20多年的农电代管体制宣告结束。如今,辽宁省14个市农电局、64个县(市、区)农电局初步实现了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科技信息、审计、档案的一体化专业管理,正向着全面实现集团化运作、一体化管理目标迈进。
体制改革的效应很快显现。2010年8月,辽宁先后遭遇六轮罕见强降雨,发生洪灾。“如果不是一年前实现整体划转,农网损失将更加严重。”辽宁公司副总经理潘秀宝说,“各供电公司城农网抢修打破了过去各自为战的模式,实行统一调度管理,物资统一采购、调配,农网受损设备得以迅速恢复。”
辽宁省发改委副主任银温泉称赞说,农电划转是强强联合的双赢方案,统筹考虑城乡电网建设,对服务辽宁老工业基地振兴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壁垒在于体制,更在人心。要上新台阶,不仅亟须创新管理机制,更亟须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效率的执行队伍。冗员多、年龄大、活力差的人员现状和僵化的用人格局必须打破。
2008年,辽宁公司进行了企业历史上第一次重大人事制度改革——加强机关本部建设,实施全员竞聘。一批具有丰富基层工作经验的高素质员工脱颖而出。栾兰就是其中的一位。
辽宁公司安监部应急处处长的岗位吸引了时任鞍山供电公司副总工程师的栾兰。一个月的紧张准备,让一向宽心的她长出了第一根白发。“但我坚信这是实现自我价值的好机会。”至今,栾兰仍由衷地感激这个面向所有员工,特别是基层员工的公平竞争、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用人格局的变革,带来的是整个队伍作风和素质的巨变。“简单、和谐、向上”的风气在辽宁公司本部机关逐渐形成,队伍执行力明显提升。
跨越:步履坚实
三年发展再上新台阶的最大动力是什么?辽宁公司副总工程师李锡成说,是思想的解放、理念的升华,带动了发展的跨越。
凭借清醒的认知、扎实的行动,辽宁公司走出了攻坚、赶超、提升的清晰管理轨迹,真正将2009年打造成为再上新台阶攻坚年、电网建设赶超年和企业管理提升年。
2008年下半年,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宏观经济,辽宁公司售电量急剧下降。辽宁公司号召全体干部员工齐心协力,承担起电网企业的政治责任、经济责任和社会责任。
通过学习先进管理模式和经验,找差距,补不足,辽宁公司跳出了2008年以前电网跟着负荷跑,建设速度慢、标准低、时序差的固有模式,坚持以科学规划引领发展。正是因为深刻领会了电网作为经济复苏、发展的“先行官”的角色定位,辽宁公司科学判断,果断决定,提前建设原本计划于“十二五”期间实施的工程。
2009年11月16日,总投资32亿元的辽宁500千伏中南部环网工程竣工投产。这一环绕本溪、丹东、大连、营口、鞍山五大城市、总长800千米的输电网络,使辽宁中南部尤其是大连地区电网薄弱的情况成为历史,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有了更为坚强的电能保障。
三年来,辽宁500千伏主网架基本形成,省间电磁环网全部解环,±500千伏呼辽直流工程成功投运……电网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大幅提高,各级电网协调发展,彻底扭转了“十一五”初期频繁限电的被动局面,电网装备自动化水平、科技含量的提升,为建设坚强智能电网打下坚实基础。
三年发展再上新台阶最显著的变化是什么?李锡成说,从管理到生产,我们与先进网省公司的差距缩小了,一些指标甚至超过了他们,在国家电网公司系统领先。
同业对标排名的大幅前移,是辽宁公司以“四化”为引领,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的证明。自2007年以来,辽宁公司安全管理、营销服务、电网运行、电网建设、资产经营、人力资源6项专业管理的同业对标排名大幅提升,综合管理排名每年前移3~4位。
2008年,辽宁公司取得1项安全管理专业标杆称号,2009年各专业排名稳步提升,电网运行、电网建设、资产经营指标,分别由2007年的第19名、14名、17名提升到2009年的第7名、第7名和第11名。2010年年初,辽宁公司确定了安全管理、营销服务、电网运行和电网建设4个专业管理创标杆的目标,如今回观一年努力,有望全部实现。
“同业对标看重的不是表面的数据,而是通过这种手段,对观念、对管理、对能力,发现不足,改进工作,最终实现管理水平的提升。”这早已是辽宁公司领导班子成员的共识。基于这样的认知,以建设“一强三优”现代公司目标为引领,提高发展质量,努力向开放、现代、透明的现代管理模式迈进,成为辽宁公司对于可持续发展布局的着力点。
从2008年到2010年,辽宁公司从“东北站排头”实现了“国网争上游”,找到了自信,成就了发展,凝聚了创新精神。
如今,“十二五”大幕将启。对于辽宁公司来说,跨越的并不只是一个简单的时间节点,而将是又好又快发展理想的新的起飞。“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否需要继续传承?燕福龙给出的答案是,新的时代将赋予“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新的含义,也自然会持续深化并坚持下去。
标签:砥砺奋进,破茧前行,辽宁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