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上的春天多是干旱、缺雨的季节,为了保证庄稼不被旱死,农民只能靠机井抽水、扬黄河水灌溉,于是,电力供应便成了保证引水抗旱的命脉,抗旱也成了当下民生大计。4月12日,央广网、新华网、宁夏日报等媒体记者一行去我国目前最大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区红寺堡灌区采访时,路过红寺堡区大河乡乡源村二队,看见从泵站里扬上来的水源源不断地滋润着禾苗,记者们便走进田间,采访了正在忙着引水的村民卜明丽。
“从初春到现在,吴忠这个地方就没怎么下过雨,现在庄稼还是幼苗期间,只能靠抽水灌溉了,要是抽不上水,农民一年的盼头就全没了。”卜明丽告诉大家。
那庄稼缺过水吗?大家问卜明丽。
“没有,没有,从来都没有缺过。供电公司的人每天都去扬水泵站检查线路。只要泵站不停电,抽水就有保障,庄稼就旱不了。”
宁夏引黄灌区占全区土地面积的40%,生产的粮食占全区80%以上。今年宁夏引黄灌区形势严峻,全区水利部门将加强统一调度,保障引黄灌区76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以及中南部干旱带320万人生活用水。
据红寺堡灌区新庄集一泵站负责人黄永涛介绍,针对今年灌区灌溉面积扩大,高效节灌、生态用水持续增加,各泵站早行动,细谋划,从提升供水保障,夯实管理基础和提高服务能力等入手,为农业、生态、人畜饮用水提供可靠的保障。特别是在供电部门的帮助下,春灌前对泵站供电线路,抽水用电设备进行了全面检查、维修、养护,确保设备安运行。
在谈到供电部门的热情服务时,黄永涛感慨地说:“我们这个泵站要把黄河水提高39.8米,不仅承担着28万亩田地的浇灌任务,还承担着14万人的饮水任务,设备24小时不能停机,供电部门除了保证安全可靠供电外,还经常主动协助我们检修站内供电设备。”
采访行程中,记者们不但听到了群众对供电部门的赞声,在村庄、设施农业种植基地也看到了供电部门工作人员忙碌的身影。
红寺堡区城东设施农业园区温棚里的桑葚、樱桃、火龙果等特色瓜果蔬菜长势喜人,丰收在望。为了保证园区安全用电,红寺堡供电公司开辟绿色通道,经常主动上门服务。对此,该园区负责人康有贤感慨万分:“电对我们非常重要,垄上滴灌、冷藏库、温棚卷帘、增压房,现在都是全电脑控制,都离不开电。供电公司每年都要主动上门来40多次,帮我们检查、维修设备。设备有什么问题,只要个电话,他们十分钟就能赶到,而且只要有需求,他们从不推辞,真是感谢不完啊……”。
记者在园区内遇到了正在检查配电箱的供电工作人员。现场工作负责人任佳告诉记者:“我们要做到的就是‘有单必修’,24小时上门服务,不管多晚都随叫随到,确保群众安全可靠用电。”
“我们正在培育果树苗,有电力作保障,希望获得更多盈利,棚里的树苗一年能种几季,日子会越过越好……”村民刘喜勤的言语中满是喜悦。
据了解,红寺堡是全国最大的移民村,为了确保移民能“搬得来、稳得住、能致富”。红寺堡供电公司立足实情,组织供电工作人员挨家挨户解决用电问题。这些贴近移民的优质供电服务,为村民带来了实惠。服务过程中,为了更加方便群众,该公司还推出了“红寺堡供电服务爱心卡”“优质便民爱心卡”,供电服务爱心卡上面有业务咨询(值班)电话,监督(所长)电话,投诉电话,国家电网吴忠供电电费账户,这种“一对一”的零距离服务方式缩短了故障检修时间。截止目前,服务卡在短短四个多月时间里,已经发出3万多张。凭借服务卡引导,供电公司的服务宗旨在当地已经无人不知,无不人不晓。
家住红寺堡区鲁家窑生态移动区弘德二村的王奶奶七十多岁了,几年前从三百多公里外的大山里举家搬迁到这里,可是后来由于其他原因,家里就剩下她一个人,她感到孤独,就又回老家去住。几个月后回来,家里却被小偷光顾,连地埋电线,电灯都被洗劫一空。无耐之中她想起了赶集时供电员工发给她的一张便民服务卡,于是她拔打了上面的电话。供电服务人员第一时间赶来,不但自掏腰包200多元为她买了电线、电灯,为她建立了特殊台帐,还帮她整理了许久不住人的房屋。
“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中,我们还要认真自查自改,拿出更多优秀的供电服务措施,提高服务水平,让老百姓少跑路,让群众享受更快捷高效的服务。”接受采访时,红寺堡供电公司负责人吴宝贵对今后的工作充满了信心。
标签:宁夏电力,服务,异地,生态移民区,群众赞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