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中国国际大数据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数博会”)将于5月26日至29日在贵阳举行。以确保“零停电”为工作目标的贵阳供电局承担着盛会保供电重任,5月22日至23日,笔者深入贵阳电网,看“数博会”背后的供电人如何“护电”。
风险防控 有的放矢
作为全球首个大数据主题博览会,“数博会”距今已连续成功举办3届,并于2017年正式升格为国家级博览会。每一届的举办,主要会议召开与展会举办地点相对固定。但这并不意味着保供电工作的“一成不变”。
“每一届‘数博会’的召开,我们保供电方案中涉及到的变电站、输配电线路体量,至少有30%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主要受城市建设、线路迁改等条件‘左右’。”贵阳供电局系统运行部方式科科长肖辅盛说。
今年的“数博会”,贵阳地区共涉及保供电场所达到30多个,涉及到的输配电线路70余条,变电站20余座。体量虽大,但肖辅盛充满信心。“目前,涉及到保供电的线路”风险“已消除。”他说。
以数据的有效采集与提取为基础,加上强有力的多单位协同作战,成为保供电有的放矢的一大“法宝”。
从首届“数博会”保供电只有1、2份方案到2018年“1+7”模式的总体方案加专项方案;从自身设备管理延伸到客户用电检查与供电优化建议的无偿提供……其核心离不开对设备数据的准确比对、录入、提取、分析等多个环节。
以每届“数博会”都在不断变化的保供电线路来说,保哪一条?与这一条线路相关联的的线路是否要保?线路周边的施工工地、厂矿、居民生活区等,在“数博会”期间,对线路运行有何风险?如何规避?线路、变电站设备本身运行状态如何……等,都是需要依靠大量的数据分析。这些细致到杆塔编号、影响用户数、用户等级等上万个原始数据需要人为准确录入,它们的采集、整理、录入最终为“保供电”工作实施过程中的一站一册、一线一册、一场一册的制定提供了基础支撑。
近年来,借助大数据发展运用的东风,贵阳供电局也在大力推进数据质量提升和系统实用化水平,提高电网、设备、客户等基础数据的准确性,运用数据开展管理决策,促进各业务域运营管控,“数博会”保供电也不例外。
由贵阳电网人自主开发的“贵阳电网风险评估数据库”,便是供电人借助大数据思维,不断探索电网风险管控有效手段的创新性举措。
在贵阳供电局电力调度控制中心,工程师罗艳负责的领域就是电网风险防控的数据采集工作,随时和调度沟通,撰写各种保供电方案。无论是“数博会”、生态文明会议、“酒博会”以及其它重要保供电工作,在她看来,工作重心都是数据,数据,数据。
当大多数人都在关心停电后该如何处理时,罗艳的侧重点是通过数据进行停电原因分析,再有类似征兆出现,就会及时发出预警。对此,为保证贵阳电网的全部风险点能够可控在控,罗艳等工程师开发了将电网风险包含的故障元件、故障类型、调度权限、事件级别、峰谷期间损失的负荷、损失用户、停电区域等条件进行细分,建立了40个详细的分解指标,对电网风险的辨识进行动态管控,从而达到电网风险的安全可控。目前,贵阳供电局已对供电区域内50个二级及以上电力安全事件风险点开展风险辨识与动态防控,在日常检修和新设备并网中始终坚持以电网安全为主线,提前防控电网风险。
5月22日,根据“贵阳电网风险评估数据库”的风险预警提示,工作人员对一条存在树障的“数博会”保供电输电线路进行了通道清理作业。而截至5月23日,针对保供电工作所开展的设备、线路“风险”消除作业,贵阳供电局已进行4次。
“以前我们更多考虑的是停电后的应急处理,而现在我们把重心放在了如何不停电上,其实就是做好‘风险防控’。用计算和分析预测事件发展走向。”肖辅盛说。
“天眼”加码 智能护卫
5月20至21日,在贵阳市南明区花溪大道附近一居住区,300多名公安、城管、输电运维等人员汇聚,对周边区域数十栋违章建筑进行拆除。这一切都被安装在附近一条110千伏输电线路杆塔上的“天眼”尽收“眼”底。
该线路为本次“数博会”保供电线路之一。而所谓的“天眼”实际为贵阳供电局与贵阳广电网络公司合作开展的“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项目。该项目目前已在输电管理所28个外力破坏隐患点进行布点安装。花溪大道附近居住区便是其中一个点,据贵阳供电局输电管理所副主任兼安全技术科科长陈旻介绍,该片区曾经的违章建筑距离输电线路最近处不足2米,通过“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的实时监测,贵阳供电局多次下达安全隐患整改通知书并向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报备,最终,通过拆除,安全隐患得到消除。
事实上,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输电线路防外力破坏工作,长期以来都是输电运维工作的一大难点。从2017年开始实施的“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项目具备30天视频存储功能,能对进入线塔50米范围内的车辆、塔吊进行提前报警。笔者在“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监控室看到,通过平台操控,可以360度旋转摄像头,并查看4块显示屏上输电线路运行情况。由于现场所安装为高清摄像头,通过大屏不仅路段名称、来往车辆车牌号,就连天空中下的雨,也能看清。
“现在可好了,线路周边的人员情况、天气情况、施工作业情况等通过‘系统’一目了然,‘天眼’为我们的保供电工作增添了‘双保险’。”输电管理所运检七班副班长张霄坦言,每天,他都会到监控室调出系统,看一看自己班组所负责的线路是否运行正常。
贵阳电网输电领域的防外力破坏风险隐患点共计100个,“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目前覆盖28个,剩下78个仍需完全依靠人工巡检。相比人工,“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效率更高。以一次性巡检10个防外力破坏风险隐患点为例,人工方式至少需要4个人、2台车花费6小时才能完成。而通过“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只需一人坐在电脑旁操控,1分钟即可完成。
“本次‘数博会’涉及到的34个防外力破坏风险隐患点,我们全部安排了有人值守,其中可以运用‘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开展辅助巡检16个点。而对于全网输电线路剩下78个点,下一步,我们也将逐步推进‘输电线路安全智能卫士系统’在这些点上的布点安全,并考虑接入手机与家庭电视系统,进一步开展监控数据的实时分析,通过输电线路运维的智能化与数字化,提升人工作业效率。”陈旻说。
数据集成 引领客户
“保供电工作组”,在贵阳电网,这样一个称谓在绝大多数时候属于一个专属名词,来源于贵阳金阳供电局。这个由30人组成的团队,因为表现突出,曾以“保供电”的名义,荣获中国南方电网公司集体三等功。他们的队伍涵盖电网调度、抢修、电网运行、用电检查以及电源车驾驶员等业务能手。其中开发电车的金阳供电局工作人员范才勇人称“老范”,一周来,他对已经接入保供电场馆的应急电源车的相关电缆接头进行测温检查,次数不下10次。由于设备温度如果超过80度,就有可能发生故障,而他由于长期的操作与领悟,如今,仅凭双手触摸,就能大致判断出电缆接头处于什么温度,是否存在故障隐患。
“在我的工作范畴内,我认为‘数博会’保供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精准对位,重点‘打击’”,“保供电工作组”负责人、贵阳金阳供电局副局长韦青松说。
谈到精准,韦青松谈到一个细节,如在“数博会”期间,如果要在某一个会场召开一项重要会议,在此之前,保供电工作组成员就好给会场管理人员做好沟通,开会期间,禁止任何人找会场内的任一插座进行手机、电脑充电。
“别看这好像是个小问题,但是如果充电的人多了,就会对会场供电负荷造成波动,这里面当然也有一定的数据思维,我们的精准就是要尽可能从类似这样的细处去规避任何可能存在的风险。”韦青松说。
对于一座会议会场的保供电,“保供电工作组”会把主力与重心放在讲话者的话筒、会场LED大屏等设备的稳定供电上,而与此相对应的比如会场顶端众多的照明灯泡,话筒、会场LED大屏如果发生故障,将会对对会议召开造成严重影响。而对于一些外线以及外部设备,贵阳供电局接近千人各支供电保障队伍,前期已做好准备。
很多人会认为一次保供电最大的意义在于确保保供电主体的不停电。当然,这是必须的。但是这支“保供电工作组”的每一位队员看到,通过每一次保供电,队员们对于线路、设备、变电站乃至客户配电资产的认知都在不断提升。所收集到的设备数据、运行数据等,将会为进一步提升其供电可靠性,奠定基础。这本身就是一种大数据思维,而且通过与客户方的沟通,已经产生了效率。
以承载“数博会”展览重任的一座展馆来说,就在5年前,要让业主方主动“掏腰包”升级配电设备装置,提升供电可靠性,很难。于是,“保供电工作组”通过数据梳理,帮助业主方从配电房设备一直到每个场馆的负荷数据分析,通过专业的分析,提出了超过十项的供电隐患以及改进意见,取得了客户的认可。最近3年,该展览中心每年仅仅在UPS应急电源的设备升级上,会主动投入几十万元。对于供电人而言,从前“保到灯头”的理念慢慢地发生变化。现在,更多地是引导用户、培训用户,通过技术指导和帮扶提高用户用电设备的运行水平,共同提升保供电质量。
截至5月23日,贵阳供电局安全监管、系统运行、生产设备、市场营销、信息通信、变电管理以及各基层供电单位等分工区块已组织开展各专业领域的保供电应急演练。数百人次投入到已完成相关供电线路、变电站两轮特巡特维工作中。对部分重点变电站,实行24小时有人值守。与各个相关保供电场所签订用电安全责任协议,完成重要场所应急电源的接入和试验,确保每一场馆都有针对性的保供电方案。而对于重点客户,贵阳供电局通过开展用电检查,督促客户对用电隐患第一时间进行整改。“数博会”即将到来,贵阳电网人已做好准备。
更多精彩信息请关注中国农村电气化网!
标签:数博会,贵阳电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