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由青海三新农电公司研发的“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评价信息系统”,随着11月30日青海电力公司专家评审会的召开,已正式进入试运行阶段,该项系统的研发和顺利投运,实现了公司代维青海省10kV农配网设备的状态评价,为进一步搞好农配网运行管理,确保农村供电工作,提高供电可靠率夯实了技术基础。
青海三新农电公司于2011年1月开始受托青海省电力公司10kV农配网设备运维工作,管理地域、代维设备数量、服务的客户数量都十分庞大。为了摸清代维设备基本情况,加强设备运维管控能力,节省成本提高效率,从2011年10月开始该公司以人工统计的方式对代维10kV农配网开展了“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运行评价”工作,这项评价使公司运维部门清晰地掌控代维设备的运行情况,但是该项工作耗时5个多月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完成一次评价成本太高,代价太大,该项工作主要体现出的弊端是不能形成常态化。因此,需要改变纯人工操作的工作方式,借助现代化统计分析手段,对评价依据、设备信息、计算公式及评价周期等因素进行融合,研发相关系统软件,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缩短评价周期,实现10kV农配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价信息化、常态化是研发“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价软件”的最初目的。
2012年5月,该公司启动了 “10kV及以下配电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价软件” 的自主研发工作,公司研发人员以2012年3月完成的评价工作为蓝本,设计开发“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评价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各基层单位通过网络提交数据,系统自动完成统计评价工作,将大大缩短评价周期,节省人力物力,以实现评价工作信息化、常态化。经过近四个月的紧张工作,2012年9月上旬,软件系统的研制工作基本完成,进入实际数据测试和系统功能完善阶段。
2012年9月20日,该公司将全省31个业务部人员分批次抽调至检修中心进行培训,完成培训的业务部立即开始数据录入工作。截止12月1日,全省31个业务的数据录入工作基本完成,共录入447条主线(高压支线11,566条,低压分支112171条)。完成了全省10kV设备农配网447条主线路的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价,评价工作以单条10kV线路为基本评价单元,主要评价供电能力、设备健康状态两方面的情况,同时也关注科技应用状态方面的情况。主要的考核设备有18类设备29种部件81个状态量,状态量是最小的考核单位,每个状态量都有一定的分值,合计为1000分。
10kV农配网设备运行状态评价系统的评价标准主要依据青海省电力公司发布的《10kV配电网供电能力评价标准》、《配电网运行规程》、《农牧区10kV及以下配电网典型设计》以及《配电箱体设计图集》等标准、规程指定,力图对代维10kV农配网设备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和分析。系统开发目标就是根据《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评价标准》,实现对青海省三新公司全部代维10kV农配网设备运行状态的评价。
系统可实现以下要求:一是实现《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评价标准》的评分规则、评价算法程序化。系统能够对18类设备、29种部件、81个状态量进行管理和维护,可以设定每一个状态量的算法;二是实现设备的管理。设备是设备运行状态评价的主体,是基础数据,系统能够实现线路、设备信息的管理和维护;三是实现缺陷和隐患的管理。在《10kV农配网设备状态评价标准》中,正常率是最多的评分算法依据,而正常率的计算除了设备管理提供基础数据外,作为分子的正常数需要通过不正常数计算出来,缺陷和隐患就是导致设备不正常的两个因素,四是实现设备评价。在评分规则、评价算法、基础数据、缺陷隐患数据的基础上,由系统自动完成设备状态量的评价,进而得到部件、设备、线路的得分,然后再进一步统计汇总得到业务部、地区、全省的设备状态评价结果;五是对评价结果的图形展示。评价结果可以通过直观的饼图、柱形图等形式,从全省、地区、业务部、线路、设备、状态量多角度进行展示。
经过试运行阶段的设备评价证明系统不但完成了设备状态评价这一最初设计目标,而且评价工作的起点不再是线路,而是达到了评价工作的最小单位——状态量,同时系统对于设备运行状态的管理经细化到了每一个设备个体,在了解全省设备缺陷状况的时候,看到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数字概念,每一个数字后面都有详细具体的数据做支撑,实现了设计目标。
标签:农配网,状态评价,信息系统,三新农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