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站所之窗

站所之窗

宁国电气化铺就茶农致富高速路

作者:胡海燕    2009-12-22

安徽省宁国市大山深处的黄花山村是个有二十多户人家,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可提起农业部优质产品、安徽省名牌农产品黄花云尖茶叶,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已经是赫赫有名。就是这样一个捧着金饭碗、守着银窝窝的小村庄曾一度出现名茶产量萎缩、茶园抛荒、茶农外出打工的局面。

黄花山村呈V型分布,二十多户人家居住分散,户与户间隔往往数华里。这里物产丰富,漫山遍野的茶叶和树木如一座绿色的宝藏。但由于交通不便,电力不通,一直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

1981年由村民集资、乡电管站施工,从山下的村民村架设了一条总长度15公里的低压线路,解决了照明问题。由于缺乏资金,使用的是拆股线和木电杆,供电极不稳定,刮风下雨经常断电。由于线损大,电价高达两元多一千瓦时,茶农一到晚上早早就关了灯。这里的村民外出购物最常见的就是拧着煤油瓶。当时有一句民谣,是这样说的,黄花山人一上街,左手煤油瓶,右手麻布袋。

1986年黄花云尖被省农委研制出来,声名大振,当时的价格曾卖到八十多元一斤。茶农们迎来了致富的好时机,他们白天采茶,晚上制茶,希望能早一天摆脱贫困。但是受供电条件所限,晚上用电负荷一增加,电压不够,25瓦的电灯都启动不了。就着煤油灯制茶,茶叶的色泽和外形都没法撑握,质量跟不上去,也卖不上好价格。无奈之下,只能上午采茶,下午制茶。茶叶品质上去了,产量却上不去。全村一年二百多斤的产量,产值壹万陆仟多元,最多一户茶叶收入也就五佰多元。由于产量太低,还未走向市场就被订购一空。茶叶虽好,有行无市终究不能成气候。好不容易创建出来的品牌产品却出不了经济效益。

为解决供电问题,当时的乡电管站曾会同村委会、乡政府多次勘察,设计供电方案,最经济的方案也需要十多万元,最后只能放弃。品牌名茶被村民称之为鸡肋,食之无肉,弃之可惜。当时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大潮已经席卷全国各地,黄花山人再也坐不住了,青壮年开始弃茶园,离家乡,外出打工。

1999年农网整改开始进行,电管站改制为供电所,他们想到的第一个顶目就是增加重点产茶区黄花山配电台区,改造高低压线路,让黄花云尖重放光彩。供电部门投资二十多万元,新增设了变压器、改造近十八千米高低压线路。电价也大幅度下降,黄花山的供电条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压稳定了,家里的日光灯也能启动了,刮风下雨的日子再也不用担心停电。茶农们看到了转机,外出打工的姑娘小伙回到了家乡,荒弃的茶园重新经营起来。次年,质优价良的黄花云尖茶叶大量上市,收入最多的一户茶农达一万伍仟多元。小富起来的茶农也开始购进电视、冰箱,享受供电带来的现代生活。农网整改为黄花山人致富奔小康提供了前进的动力。

富起来的黄花山人并没有安于现状,他们以现代农民的眼光寻求更广的致富路。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因地制宜选择了发展袋装香菇生产;为了提高茶叶产量,保证产品质量,他们自行研制出制茶机,发展机械制茶。大量的制茶机、木材粉碎机再一次对电力供应提出要求。一期农网整改配置的变压器和导线线径已不能满足农村经济的发展。

供电部门走在了他们的前面,宁国供电公司抽调十三个供电所部分人员,组成施工突击队,赶在茶叶季节来临之前,分赴重点产茶区进行新农村电气化改造。黄花山配电台区调换了变压器,增设三相四线线路,更换下户线,配置大容量电表。一场供电搭台、农民唱戏的经济大戏拉开了序幕。

改革开放以来,以供电为基石,黄花山村实现了经济腾飞,以茶叶为主、香菇种植及木材加工为辅的产业链已初具规模。如今黄花云尖茶叶已成立了经济合作社,建立了宁国市第一家茶叶市场,产品畅销省内外,做为品牌茶叶原产地,茶叶户均收入超过贰万伍仟元。走进黄花山村,漂亮的乡村别墅、成套的家用电器已屡见不鲜,私家车也开进了农家小院,这里的幸福生活象芝麻开花节节高。

标签:宁国,电气化,致富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