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青海省电力公司紧紧围绕“创新观念抓发展,夯实基础抓管理、找准关键抓亮点”的总体要求,克服重重困难,在农网完善工程、农电标准化建设、新能源发展中默默付出,创造了多项佳绩。
大力完善农网 保障牧民用电
青海省面积72万平方千米,电网覆盖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58%,大电网供区内有农牧民80万户。
今年,因保护生态环境需要,居民搬迁。青海公司农电工克服环境恶劣等困难,保障了搬迁农牧民的用电,这是青海公司扩大内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
同时,青海公司共安排扩大内需农网完善工程582项,计划投资近5亿元,建设、改造10千伏及以下等级农网。截至11月,青海公司已完成10千伏及以下等级农网完善工程全部任务量的95%,新建、改造110千伏和35千伏变电站84座,架设、改造线路4100多千米,建成配电台区2600多个,为2.7万名农牧民解决了用电问题。
提升管理水平 解决混岗问题
农电工队伍常年奋战在一线,为新农村建设和农牧区用电贡献着力量。但农电工队伍存在混岗问题,出现同工不同酬等现象。
今年,青海公司结合自身特点,着力解决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农电工混岗问题,成为国家电网公司系统中为数不多的农电工队伍全省统一规范化管理的网省公司之一。
截至11月,青海公司实行岗位分类、分层管理,为651人解决了混岗问题,做到“业务范围分开,岗位层级分开,工作职责分开”;通过规范农电用工方式,2009年农电工劳动合同签订率和持证上岗率均达100%。
维修光伏电站 守护牧区光明
“有电真好!电站维修后,家里用电更稳定了。”达日县满掌乡一位牧民边看电视边对笔者说。4月份,青海公司接收了108座光伏电站。在青海省发改委和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的支持下,该公司农电部大力维修光伏电站,提高了偏远牧区牧民的用电可靠性。
曲麻莱县曲麻河乡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乡”。在这里,夏季时间仅为60天,牧民们生活在海拔4680米的地方,终年需要烤火取暖。曲麻河乡20千瓦光伏电站设备陈旧,维修困难。农电工依靠简陋的设备,为农牧民守护着光明。一位牧民说:“我们这个离可可西里最近的乡,最需要的就是电了。它是我们的眼睛,是照亮我们心灵的明灯!”供电员工用了几个月时间,对光伏电站进行检测。随后,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了维修,更换老化设备,最大限度维护曲麻河乡农牧民的“命根”。
这样的光伏电站在青海还有很多,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蓄电池老化、光伏组件缺失等问题。青海公司积极进行维修、更换,安排专人日夜值守,为农牧民提供稳定电力。青海公司还因地制宜,设立运行维护管理机构,制定详细的规章制度,组织人员参加新能源技术培训。
标签:青海,电网,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