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9日,我们慕名来到河南省宜阳县新农村电气化建设示范村——四岭村。我们在村口看到,蘑菇大棚鳞次栉比,村民们忙碌不停,有的采摘蘑菇,有的装筐称重。来自洛阳、义马等地的客商正在装车,附近的小商贩骑着摩托车前来采购。
在村民彭怀清家的蘑菇大棚外,我们恰巧遇到了村委会主任刘俊鸟,这位全乡唯一的女村委会主任说:“以前,四岭村的蘑菇种植不成规模。2009年春天,供电企业投资10万多元,为村里改造了线路,更换了变压器,为农田机井接通了电,提前完成了电气化建设任务。”
电力接到田间地头,有着近10年蘑菇种植经验的村民彭立志,不再满足于小规模生产。2009年秋天,他率先建起20座蘑菇大棚,放开手脚大干一场。彭立志种植了平菇、草菇、金针菇等品种,刚采摘的蘑菇就被客商抢购一空。他粗略一算,第一茬蘑菇产值达3万多元。其他村民看他种蘑菇发了家,纷纷扩大种植规模。2009年,四岭村蘑菇种植收入达300多万元。
在刘俊鸟的陪同下,我们来到彭怀清家的蘑菇大棚参观。眼下虽是隆冬时节,蘑菇大棚里却温暖如春。彭怀清采用了立体种植技术,架子上整齐地摆放着蘑菇菌袋。彭怀清边洒水边说:“农闲时节种蘑菇,轻轻松松万元户。由于行情好,蘑菇种植这个周期短、见效快的致富项目,受到农民的青睐,加上供电企业大力支持,大家种植蘑菇的劲头更足了!
我们又来到“蘑菇王”彭立志家。他家新建的三层小楼豪华气派,东厢房也改造成了蘑菇温室。聊起蘑菇的销路,彭立志说:“蘑菇卖不完也没关系。如今,村里实现了电气化,俺们正准备搞蘑菇深加工,把蘑菇烘干或做成罐头再出售。这样,蘑菇销售就不受季节和贮藏限制了,效益会更好。”
标签:四岭村,电力到大棚,蘑菇种类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