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子从105国道从化段拐进一条小路,由于路窄,偶尔停下来让大卡车在会车顺利通过后才继续缓缓前行。小路旁,一辆挖土机正在作业,车辆经过时尘土飞扬,路过的村民纷纷用手遮掩口鼻。渐渐地,吕田镇文化小广场几个大字进入记者视线,而广州最北部的供电所——吕田供电所就坐落在这里。
一个只有18人、平均年龄32岁的团队,一个地处偏远地区的小型供电所是如何迈向先进的?“虽然偏远,但不落后,吕田供电所的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从化供电局局长苏志鹏一语道出了吕田供电所的发展潜力。
把家底晒出来
“我来了以后,第一印象就是我们基础不够扎实。”吕田供电所运行班班长曾志伟是吕田供电所成立后的第一批员工,他说这话有充分的理由:吕田供电所距离广州市115公里,2009年8月在接管趸售电网的大背景下组建,成为了广州供电局最“年轻”的供电所(成立时间和员工平均年龄)。网架薄弱,人员严重不足,却管辖着约500平方公里的供电范围;基础数据不真实;排名在从化供电局6个供电所中靠后。如此尴尬的地位,该如何在有限的资源里杀出一条血路,迈向先进行列?
“我们要先把自己的家底晒出来,看看自己差到什么程度?”吕田供电所所长江博彦的话给出了答案。而最直接反映出现状的则是数据,“基础不够扎实,是因为我们的数据不够真实。供电企业还是需要对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才可以拿准下一个发展方向。”于是,2011年底,江博彦进入吕田供电所后,数据整理成为了该所首当其冲的一项重要任务。
根据整理后的数据显示,2011年,吕田供电所终端在线率24%,可转供率30%,自动化覆盖率0%,停电时间8.727小时/户,线路跳闸率3.06条次/百公里年。
真实的数据一出来,江博彦看到了吕田供电所的差距所在。
打造会思考的团队
方向拿准了,差距也找到,那该从何下手?
“人人都是负责人”的培养模式成为了吕田供电所迈向先进的一个突破口。
“阿雅”是客户对用电客户受理员冯洁雅的亲昵称呼,作为一名2011年进入供电所的新人,去年9月,阿雅顺利通过了用电客户受理员高级工认证。与此同时,她还承担着吕田供电所的综合业务和党建工作。换上工装迎客户,端起相机做宣传,凭着一股韧劲,阿雅在很短的时间里掌握了数个岗位的技能。而吕田供电所的每个员工几乎都如“阿雅”一样身兼数职,这得益于该所的“人人都是负责人”的培养模式。
“人人都是负责人”一开始只是江博彦的一个设想。
“我想把我们这个团队锻炼成一个会思考问题的团队。”江博彦告诉记者,吕田供电所任务量大、工作环境复杂,这个只有18人的团队,每位员工的能力参差不齐。在日常工作中,如何才能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能站在一个高度去思考问题?把被动变主动!
“人人都是负责人”这种新的培养模式,就是要求员工们在日常工作中,都能站在工作负责人的高度去思考问题,使得每个员工都是问题的发现者、改进者和创新者。
曾志伟给记者举了个例子:每一条线路都有周期性巡视计划,每月制定下月工作计划的同时,他会随机指定一位普通员工为工作负责人。工作负责人必须拟定出巡视的方案,并列出详细的流程,应急处理方法等,这就是培养员工树立管理者的视角。
“一开始部分员工并不适应。”钟志敏是吕田供电所营业班的班长,他坦言,推行“人人都是负责人”的模式,刚开始肯定不是每一个人的责任心都这么强,后来慢慢走下去,掌握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方式,原有的很多问题都解决了,“大家都觉得这个模式很好,使我们实现了‘一专多能’。”
找到了方法后,整个供电所散发着拼搏奋进的劲头。
整个团队的优点比较明显:年轻、理论功底扎实,但缺乏实战经验。对此,江博彦深有感触。以前经常会碰到这种情况:晚上线路发生了故障,值班的员工有时找不准问题或者知道问题却不知如何处理。于是,有经验的员工从从化市区驱车一小时赶到现场,一看,发现问题都很简单。“这归根到底是缺乏实操经验。现在好了,我们有了‘如来神掌秘笈’。”江博彦说。
采访过程中,吕田供电所的员工也曾多次提起这本“秘笈”。正当记者感到好奇之际,一位员工把“秘笈”递过来。记者翻开这本“秘笈”,可以看到内容涵盖了所有的业务,“小水电上网对10千伏馈线的影响”等贴合吕田地区实际情况的研究都被详细记录。
原来这是该所组织人员对每次培训的资料和记录进行认真梳理,并摘录了故障抢修、运行维护、工程建设过程发现的问题,编撰出的日常工作手册。“如果单靠以前快速复电的思路去分析,两个小时内是完全不可能完成,工作手册对于新老员工来说是比较直观。”江博彦说。
如果说知识是刀,笔就是磨刀石。记录下来的知识叠加成解决问题的利器,当一个员工学会了做事的方法、谋事的策略,那么这个供电所就不再仅仅是一个工作场所,而是一个意义指向与价值承载地。
落后放一边,标准摆中间
先发有先发的优势,后发有后发的机遇。吕田供电所的差距在管理,机遇也恰恰在此。
“吕田供电所虽然是小所,但无论从视野还是技术,都必须遵依南方电网公司层面的标准。我希望再小的供电所,也不要成为井底之蛙。”说这话时,苏志鹏底气十足,“吕田供电所不能走穷、苦的路线,而是走科学管理、科技进步路线,科技应用在从化供电局里走在前列。”
吕田供电所辖区线路多位于山区,林木和雷击导致线路跳闸频繁,供电可靠性低。正是基于此,吕田供电所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该所辖区线路成为了从化供电局10千伏馈线自动化改造的试点。
“线路太长了,我们人员少,要想提高工作效率,就必须搞配网自动化。”曾志伟告诉记者,2013年12月,吕田供电所对辖区内吕田站6条公用馈线进行自动化改造,实现了馈线自动化。
在改造后半年多的时间里,吕田供电所的发展大有“后来居上”的势头。截至今年7月,吕田供电所自动化覆盖率100%,终端在线率97%,可转供率100%,综合停电时间0.992小时/户,线路跳闸率1.84条次/百公里年。从数字上看,该所辖区线路跳闸率大幅下降,故障时停电时间、范围均大幅减少,极大地提高了供电可靠性。
除此以外,吕田供电所开始注意利用指标表和任务表,确保创先工作的落地。
“我们做指标需要真实反映指标,而不是为了指标去做指标。”江博彦表示,真实数据让他们更清晰地了解指标背后吕田供电所的管理现状,也让他们看到了自己的优势和需要提升的环节。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钟志敏明显感觉到了吕田供电所的进步:截至目前,各项关键指标均有效完成考核目标值,同时实现了指标绝对值的大幅提升,“这两年,供电所的基础管理上去了,人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
标签:广州,从化局,小型供电,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