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既有输电网的安全性和抗灾能力?推倒重来固然釜底抽薪,但大规模重建必将影响供电可靠性,还造成巨大的资金和人力成本。9月7日,笔者从厦门电业局获悉,该局针对厦门沿海地区台风高发等自然环境特征,通过对输电线路重点薄弱环节实施“差异化改造”的举措,以“小改造”实现“大安全”,高效提升了厦门地区输电线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什么是“差异化改造”呢?厦门电业局运维检修部黄锋告诉笔者,“差异化”体现在针对不同的气象特征、特殊的地域区段,对具有不同结构的输电设备实施不同的局部改造方案,以有针对性地消除安全薄弱点,重点在于提高输电网薄弱环节的抗灾能力。
“薄弱点主要存在于沿海迎风面等微地形气象区,包括大档距、高海拔、跨重要河段、跨海、跨主干铁路、跨高等级公路、档距高差悬殊及运行抢修特别困难的特殊路段”,黄锋说,近年来,国内一些地区在面对冰灾、雷患、水灾等自然灾害时,暴露出电网建设短板,厦门电业局主动吸取前车之鉴,针对输电网薄弱区段,采取差异化的局部加强措施,不仅提高了重要线段的抗灾能力,还避免了大规模停电改造和高昂的资金投入。
具体的“差异化改造”措施包括:将跨越主干铁路、高速公路的重要输电线路改成独立耐张段;将支撑重要输电线路的水泥杆改为自立式铁塔;对档距超过规定值的输电线路,在档距中间附近补立一基铁塔;对直线杆塔连续超过7基以上的,在中间区段增加或改造一基为耐张塔等。
“这些措施主要是通过减少线路支撑杆塔的档距,加强杆塔稳固性,改良杆塔结构等手段,一方面提高独立杆塔、各区段线路自身的强度,另一方面避免了万一受灾时的杆塔串倒等‘多米诺骨牌’效应,最大限度预防了灾害对输电网的影响。”
据了解,厦门局结合厦门地域气象特征,将最新的输电线路技术规范进行细化实施,利用厦门气象风区分布图,通过GPMS系统和实地排查,全面梳理厦门地区1300多公里输电线路,在2011年初就揪出重要位置8条线路的12段薄弱区段,系统制定出3年“差异化改造”规划,计划在今年完成4条线路改造。截至9月7日,该局已经完成220千伏厦李I路差异化改造,针对其28至36号连续9基为直线杆的情况,将档中32号杆改成耐张塔。其他3条线路已完成沿线塔位用地青赔、物资到货、塔基建设等改造前期工作。
标签:改造,安全,厦门,差异化改造,线路,抗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