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X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技术献策

技术献策

“AI+”让城市电网更智慧(图文)

  2025-07-28

  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调研时指出,人工智能技术加速迭代,正迎来爆发式发展,上海要总结好以大模型产业生态体系孵化人工智能产业等成功经验,加大探索力度,力争在人工智能发展和治理各方面走在前列,产生示范效应。

上海浦东新区夜景

  东海潮涌,浦江波翻。聚焦“五个中心”建设重要使命,上海正加快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国网上海电力立足“世界观察中国电力的窗口”定位,敏锐捕捉人工智能带来的新机遇,将人工智能与电力场景深度融合,支撑上海电网向“自动计算、自主学习、智能决策”的高阶形态演进。截至6月底,上海电网全口径供电可靠率为99.9983%,同比提升0.0046个百分点。

  上海电网是典型的受端电网,区域负荷密度高、负荷峰谷差大,在极端天气或用电高峰时需依赖专家经验人工制定负荷转供方案。今年春季检修期间,国网浦东供电公司调控中心通过应用“主配协同负荷转供智能体”,开展35千伏变电站全站失电故障处置模拟,无人工干预下实现了电网调度故障感知时间从“小时级”压降至“分钟级”。

国网上海电力储能技术团队在实验室结合储能系统在环仿真试验策划国际标准新提案。

  “主配协同负荷转供智能体”基于光明电力大模型研发,可自主开展220千伏分区供电分析、地区电网主变压器供电脉络成图、配网负荷转供分析,负荷转供方案的生成时间降至30秒以内、准确率达到100%。目前,这项技术已在上海市调以及浦东、市南、松江、金山等地应用。

  近日,在国网上海电科院城市新型电力系统规划仿真与运行控制实验室,一项“穿越”时空的实验正在进行——继电保护试验员佩戴国网上海电力自主研发的“智瞳”MR眼镜(智能辅助接线系统),通过镜片中加载的实验室数字孪生全景地图,仅用数分钟便从错综复杂的试验接线中精准锁定了错接端子。原本需一周的动模接线工作,如今仅需半天即可完成,效率提升75%。

国网上海电科院科研人员运用人工智能技术识别端子编号与接线状态。

  过去,10千伏双环网自愈系统动模试验接线工作如同“走迷宫”,200多个模拟量信号需手工对接。如今,“智瞳”MR眼镜让检测员瞬间化身为“科技特工”,通过毫米级定位与三维光场投影,将数字模型叠加至真实场景。试验人员可通过人工智能自动识别端子编号与接线状态,并结合三维拆解视图实时分析研判异常接线操作。这项技术已在上海电网二次设备检测作业应用推广,推动试验方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智驱动”演进。

  人工智能深度融入电网,不仅使故障响应更快,还让作业更安全。在上海地下电缆工井施工现场,安全帽突然响起提示:“检测到作业人员注意力持续下降,请负责人及时关注!”这是脑机交互安全监测系统的首次实地试点——通过实时捕捉脑电波与生理指标,系统在0.5秒内发出预警,为高压作业增添了一道智能“防护盾”。

  国网上海电科院组建跨学科技术团队,历时12个月成功研发脑机交互式安全帽系统,内置高灵敏度电极与多模态传感器,可实时分析脑电波、心率等数据。一旦检测到电力作业人员出现疲劳、紧张、身体不适等异常状态,或误入带电间隔等安全违规行为,系统立即通过安全帽内置语音预警。目前,这款脑机交互式安全帽已在上海电网部分电力工程现场试点应用。

国网上海电科院科研人员在电磁兼容实验室对可穿戴脑机接口装备开展试验。

  在长兴岛长明村,V2G智能储充放电桩正悄然改变能源生态。这些充电桩可自主分析电网负荷并及时调节充电功率,内部配备的40千瓦时蓄电池既能储电又能为3辆车同时供电,单次充电费用节省近10%。

  国网上海电力通过“电网一张图”及自主研发的算法模型,精准预测用户充电需求,为车主推荐“时间优先”或“费用优先”策略。作为全国首批V2G试点城市,上海积极研发车网互动人工智能大模型,推动资源配置、规模引导、装备效率“三大提升”。

  当前,人工智能已成为推动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重要引擎。国网上海电力将积极推进具身智能、科学智能等新一代通用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探索,打造电力人工智能孵化平台,形成涵盖上游数据要素、中游算法模型、下游垂类应用的创新生态,以安全可靠的电力供应服务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

来源:国家电网

标签:AI+,城市电网,智慧电网

相关报道

指导单位: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
    国家电网公司农电工作部
                           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农电管理部
主办单位:中国电机工程学会农村电气化专业委员会
北京国宇出版有限公司

联系方式:北京市大兴区地盛北街2号院17号楼 电话:010-63231594
QQ群:11979641(已满) 173615127  122166702
京公网安备11011502038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