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圳供电局展台,“会动、会说、会思考”的人形机器人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互动。 深圳供电局供图
“擎天”配网带电作业机器人可代替人工,登高完成带电拆等高危工作;“慧眼”无人机按照既定线路开展智能化、数字化电网巡检;智能电缆沟钻孔机器人接受语音指令,完成钻孔、喷水、降尘、测距监测等多项工作……
9月18日至21日,聚焦“深AI能源数创未来”主题,2025国际数字能源展在深圳举行。南方电网公司系统内12家单位携多项数字化成果参展,通过互动体验、成果展示等形式,生动展现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新型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最新实践。
更智能 数字电网建设再升级
深圳数字员工持证上岗,7×24小时全天候监控电网健康状态;企业“数智大脑”实现运营全流程“可视、可测、可控、可溯、可考”;全国首个超大城市电网全电压等级自愈体系,可实现八成故障停电用户快速复电……展会现场,深圳供电局、南网产业发展集团、广东电网能源发展公司等单位展出多项数字电网建设成果。高效、智能的背后,是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深化人工智能等技术研发应用,从输、变、配、用多环节全方位提升电网智慧感知水平。
无人机自动绕障、精细巡检勘灾,展会上,国内首款面向电力巡检的行业级微型无人机“慧眼”无人机V2.0亮相南网科技公司展厅。据介绍,该无人机基于曾入选第二十五届中国专利金奖的具身感知核心专利研发,在10米/秒前飞速度下可实现1厘米导线级绕障,巡检作业可靠率高达99.995%。目前,“慧眼”无人机核心模组及终端应用量已突破1.3万套,构建了国内电力能源领域最大的低空巡检系统,实现年均作业超60万架次,巡检效率提升8倍,大幅提升了电网运维的精确度和效率。
电力企业长期受资产规模庞大、运营成本高企困扰,在经营实时管控、业财数据壁垒破除、智能风险预判及系统自主可控等核心领域,均面临突出难题。展会上,由南网数字运营公司研发的央企首套全栈自主可控超大型“四海ERP系统”,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四海ERP是跨域、跨专业的超大型信息系统,目前已在南方电网公司等能源企业上线,可全生命周期管理南方电网公司1.7万亿元资产、2700多种资产类别、超2亿电网设备及37万公里输电线路。”南网数字运营公司负责人介绍,该系统既实现资产全域动态管控,又构建财务域穿透式监管体系,实时关联资产台账、工程进度与资金流向,让万亿级资产财务监管精准透明;同时融入智能体应用,通过AI算法整合多维度数据,在运维风险预判、跨区域资源调度等场景实现智能决策。
更精确 新能源利用率不断提升
随着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占比持续提升,如何应对新能源高水平消纳、负荷随机波动等给予挑战,让新能源发得出、供得上、用得好,是南方电网公司加快新型电力系统建设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持续深化科技创新应用,通过精准提升新能源利用效率,积极推动能源电力绿色低碳转型升级。
在南网人工智能公司展厅,“夸父”新能源预测系统界面上,风电、光伏的场站数量、位置、装机容量、计划开机容量等数据信息罗列清晰、一目了然。该系统依托时间分辨率15分钟、空间分辨率3千米×3千米的天气预报数据,融合了超20套AI预测算法,可提供高精度、低成本、轻量化的新能源发电功率预测服务,预测准确率高出国家标准3至7个百分点,为新能源高水平消纳提供了重要支撑。“更高的预测精度也意味着电网常规电源备用容量的降低,‘夸父’应用后,电网投资成本也可同步降低。按照平均功率预测精度提升5%测算,1亿千瓦的风电场可减少500万千瓦的容量备用,相当于节约了一个大型核电站。”南网人工智能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海上风电等海洋新能源开发是当前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方向。“但是海上风电场风浪流环境复杂,上游风机运转排出的气流会影响下游风机发电效率,产生尾流效应,大幅限制了风电场群的总发电量。如何通过调控风电机组桨距角、偏航角以及转速,实现发电效率最大化的同时有效降低设备损耗,是目前风电领域研究的关键。”南网科研院有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展会上展示的“深远海风电场集群协同优化与控制关键技术”,能全景感知深远海域环境的风浪、水流情况,全方位模拟风机运转、发电至并网全过程,实时监控海上风电场群的运行状态,并通过自主开发的协同优化算法,获得风电场寿命和发电量平衡的最优解,可有效提升海上风电场的发电效率、稳定性和安全性。
更通畅 能源产业生态持续扩圈
作为链接电力行业上下游的纽带,近年来南方电网公司积极响应能源行业数字化转型趋势,以技术变革打破产业链、价值链协同壁垒,持续深化与行业内上下游主体互联互通,不断拓展数字能源产业生态边界。
不烧煤、不烧气、无厂房?明明“看不见、摸不着”,这座特殊的“虚拟电厂”,却引得展会现场观众频频驻足。“虚拟电厂是电网供需平衡的‘灵活调节器’,能集中整合、优化调度海量分散的各类负荷资源,实现电力供需的动态平衡。”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总经理程韧俐介绍,当前深圳虚拟电厂可调能力已达130万千瓦,占深圳最高用电负荷比例超5.4%,为全国最高。到目前,深圳虚拟电厂管理中心累计开展超150次负荷调节,全市虚拟电厂运营商逾60家,涵盖了楼宇空调、充换电设施、储能电站、分布式电源等领域,为提高电网可靠运行能力、构建良好虚拟电厂产业生态提供了重要支撑。
设备协同性不足,是制约能源行业高效发展的痛点之一。此次展会上,南网数字运营公司展出的电鸿安全作业终端,依托国内首个电力物联操作系统——电鸿搭建核心能力,能与各类仪器仪表、电气设备实现互联互通,5分钟内就可以完成对一座220千伏敞开式变电站全站避雷器带电测试数据的感知采集与上送工作。目前,依托电鸿生态,该终端已适配电力行业40余款仪器仪表、在监检测终端、电表,数据采集准确率可达99.9%。当下,电鸿3.0前瞻版已正式对外发布,智能电表等更多新型智能终端正逐步接入,将进一步助力能源生态内各类终端实现快速互联、智能联控,持续推动能源产业生态协同升级。
南网报记者 何思妍 通讯员 杨晶晶 张燊 汤雨葭 夏南 龚燕妮 陈喆 张凡 周良有 舒钰成
标签:南方电网,数字化成果,国际数字能源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