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6日,压力超过100个大气压的空气从地下千米深处的盐穴奔涌而出,驱动世界最大的空气透平发出商运第一度电,宣告着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式投产。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应用”,从“跟跑、并跑”走向“创新、主导”,在这片充满奇迹的“实验田”里,多项“第一”和“唯一”落地生根。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陵电厂)储能项目部这支青年人占比超过70%的年轻团队,用1077天的坚守熔铸了华能“金坛精神”!
弯道超车,打实储能技术“突围战”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储能这一重要支撑。”华能集团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强调。金陵电厂储能人作为压缩空气储能这项空白领域的“急先锋”,以敢闯善拼、勇于实践的精神,积极投身到项目的建设的浪潮中。
该厂党委班子深入贯彻华能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主动承担金陵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维具体工作。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储能项目,从资源配置、队伍培养、外部协调等各方面全要素推进项目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助力“长三角”生态发展。
80后的蔺通是金陵电厂党委班子成员之一,也是金陵盐穴储能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蔺通是华能科技创新战线的“老兵”,更是业务上的“尖兵”思。压缩机核心配件因技术原因延期交货,他凌晨3点与德国工程师视频沟通制作细节成为常态;为确保压缩机叶轮和蜗壳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他多次亲自到制造厂家现场监造。
在距离项目并网试验仅剩2个月的关键时期,意外突如其来,项目发电必需的导热油厂家无法确保供货,这给项目首次并网试验蒙上了一层阴霾。为了使油温满足并网条件,蔺通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后创造性提出利用大型电加热器煮油的特殊技术措施,他连续走访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一家一家的核对设备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要求,终于在并网前的一个月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满足了最低冲转参数的要求,电站如期在2021年9月30日完成透平机冲转、首次并网试验,完成这个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踔厉奋发,打好运维调试“速决战”
2022年4月20日深夜,在集控室操作台前,技术带头人庞里波带领他的团队紧张地盯着盘前的每一项参数,他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尝试启动这台全球最大的压缩机组,这台“大家伙”的操作难度和复杂性远高于常规机组,运行人员面临的是国内外均无经验、无标准的启停困境。
“全球就这么一台,一个不小心,轻则跳机,重则损坏设备。”听着压缩机内气流令人不安的“喘动”,和齿轮来回碰撞的声音,每次尝试启停都是在考验团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间紧迫,庞里波顶住重压、沉着冷静,从100摄氏度开始,将压缩机出口温度一度一度上调至300摄氏度,对着喘振控制曲线精细调整,使工作点远离喘振区,振动终于满足启动要求。此刻,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如释重负,全然忘记了那30个小时的紧张与不安。
在今年的春夏之交,疫情之下,150天里,调试运行团队总计无差错完成操作1000余项;纠正了主气管路改道、备用电源设计缺失、UPS电源设计错误等多项设计和施工漏项、错误;发现了生产和土建缺陷132条,同时通过督促建设单位消缺,现场设备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5月15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整套设备,实现连续4天满负荷、满时长“储能-发电”运行,完成一次调频性能、AGC功能等涉网试验,各项指标优良,具备投入商业运行条件。
领跑世界,打响中国标准“攻坚战”
从“无标准可依”到“我们就是标准”,储能项目部一路摸爬滚打,硬是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凝练成金”的标准引领之路。储能技术研发专家陈辉带领他的团队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仅一个编码方式就需要和十几家制造商反复沟通,翻阅过的材料堆起来超过一人高,前前后后组织几十场专家联合讨论会,在经历上百次的比对和考量后,他们才能找到一个行业认同的平衡点。最终,拨开行业空白领域的重重迷雾,他们制定了国内第一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识系统(KKS)编码导则》。
金坛储能项目作为国家示范项目,肩负着打造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体系的重任。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金坛储能项目参与发布IEC国际标准一项,立项IEC国际标准一项,已授权专利21项(含1项国际专利),构建扎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金陵青年IEC注册专家陈俊彦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术语与定义的年会上,向各国专家意气风发地讲述了中国的“储能故事”。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储能人奋进的步伐。计划发展负责人林迎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来往祖国各地的票据,讲述了他穿梭于地方政府、合作单位、制造厂家的种种故事。热控专业负责人左祥在压缩机连续调试期间,连续三夜趴在狭小的齿轮箱内,对着箱内100多个热控测点反复的一根一根拆除和安装,调试成功后,他扶了扶酸痛难忍的腰,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地在项目部上演。
(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 孙佳宁 杨清格勒 吴晓双 施毅)
2022年5月26日,压力超过100个大气压的空气从地下千米深处的盐穴奔涌而出,驱动世界最大的空气透平发出商运第一度电,宣告着世界首个非补燃压缩空气储能电站——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项目正式投产。从“理论实验”到“工程应用”,从“跟跑、并跑”走向“创新、主导”,在这片充满奇迹的“实验田”里,多项“第一”和“唯一”落地生根。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陵电厂)储能项目部这支青年人占比超过70%的年轻团队,用1077天的坚守熔铸了华能“金坛精神”!
弯道超车,打实储能技术“突围战”
“实现‘双碳’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离不开储能这一重要支撑。”华能集团公司董事长舒印彪强调。金陵电厂储能人作为压缩空气储能这项空白领域的“急先锋”,以敢闯善拼、勇于实践的精神,积极投身到项目的建设的浪潮中。
该厂党委班子深入贯彻华能集团公司“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要求,主动承担金陵储能项目的建设和运维具体工作。党委多次召开会议,专题研究部署储能项目,从资源配置、队伍培养、外部协调等各方面全要素推进项目建设,用实际行动践行新发展理念,全面助力“长三角”生态发展。
80后的蔺通是金陵电厂党委班子成员之一,也是金陵盐穴储能项目的主要负责人。蔺通是华能科技创新战线的“老兵”,更是业务上的“尖兵”思。压缩机核心配件因技术原因延期交货,他凌晨3点与德国工程师视频沟通制作细节成为常态;为确保压缩机叶轮和蜗壳满足工程质量要求,他多次亲自到制造厂家现场监造。
在距离项目并网试验仅剩2个月的关键时期,意外突如其来,项目发电必需的导热油厂家无法确保供货,这给项目首次并网试验蒙上了一层阴霾。为了使油温满足并网条件,蔺通在查阅大量国内外资料后创造性提出利用大型电加热器煮油的特殊技术措施,他连续走访省内外数十家企业,一家一家的核对设备技术参数是否满足要求,终于在并网前的一个月完成了设备安装调试工作,满足了最低冲转参数的要求,电站如期在2021年9月30日完成透平机冲转、首次并网试验,完成这个别人看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踔厉奋发,打好运维调试“速决战”
2022年4月20日深夜,在集控室操作台前,技术带头人庞里波带领他的团队紧张地盯着盘前的每一项参数,他已经记不得这是第几次尝试启动这台全球最大的压缩机组,这台“大家伙”的操作难度和复杂性远高于常规机组,运行人员面临的是国内外均无经验、无标准的启停困境。
“全球就这么一台,一个不小心,轻则跳机,重则损坏设备。”听着压缩机内气流令人不安的“喘动”,和齿轮来回碰撞的声音,每次尝试启停都是在考验团队的心理承受能力。时间紧迫,庞里波顶住重压、沉着冷静,从100摄氏度开始,将压缩机出口温度一度一度上调至300摄氏度,对着喘振控制曲线精细调整,使工作点远离喘振区,振动终于满足启动要求。此刻,所有人悬着的心终于如释重负,全然忘记了那30个小时的紧张与不安。
在今年的春夏之交,疫情之下,150天里,调试运行团队总计无差错完成操作1000余项;纠正了主气管路改道、备用电源设计缺失、UPS电源设计错误等多项设计和施工漏项、错误;发现了生产和土建缺陷132条,同时通过督促建设单位消缺,现场设备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5月15日,金坛盐穴压缩空气储能国家试验示范项目整套设备,实现连续4天满负荷、满时长“储能-发电”运行,完成一次调频性能、AGC功能等涉网试验,各项指标优良,具备投入商业运行条件。
领跑世界,打响中国标准“攻坚战”
从“无标准可依”到“我们就是标准”,储能项目部一路摸爬滚打,硬是走出了一条“科技成果凝练成金”的标准引领之路。储能技术研发专家陈辉带领他的团队在制定标准的过程中,仅一个编码方式就需要和十几家制造商反复沟通,翻阅过的材料堆起来超过一人高,前前后后组织几十场专家联合讨论会,在经历上百次的比对和考量后,他们才能找到一个行业认同的平衡点。最终,拨开行业空白领域的重重迷雾,他们制定了国内第一项《压缩空气储能电站标识系统(KKS)编码导则》。
金坛储能项目作为国家示范项目,肩负着打造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盐穴压缩空气储能技术体系的重任。在项目开发建设过程中,金坛储能项目参与发布IEC国际标准一项,立项IEC国际标准一项,已授权专利21项(含1项国际专利),构建扎实的知识产权保护屏障。金陵青年IEC注册专家陈俊彦在国际电工委员会术语与定义的年会上,向各国专家意气风发地讲述了中国的“储能故事”。
时间是忠实的记录者,镌刻着储能人奋进的步伐。计划发展负责人林迎虎的办公桌上摆放着一摞来往祖国各地的票据,讲述了他穿梭于地方政府、合作单位、制造厂家的种种故事。热控专业负责人左祥在压缩机连续调试期间,连续三夜趴在狭小的齿轮箱内,对着箱内100多个热控测点反复的一根一根拆除和安装,调试成功后,他扶了扶酸痛难忍的腰,觉得这一切付出都是值得的。
这样的故事,日复一日地在项目部上演。
(华能南京金陵发电有限公司 孙佳宁 杨清格勒 吴晓双 施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