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化文化“两创”实践赋能企业更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5-07-14 18:30:10 作者:杨世杰 王春景 徐保友 赵以排 许喆

  一、重要意义

  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是提高队伍思想道德素养的现实需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高度重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化文化“两创”多次作出重要部署,充分彰显了我们党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为深化文化“两创”、赋能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管理智慧,千百年来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在国有企业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于深化以文化人、以德治企,以文化软实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硬道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主要做法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以下简称:济宁供电公司)坚决贯彻落实文化“两创”方针,大力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开展“文化•明理”“文化•立心”“文化•聚力”“文化•根植”主题实践,打好“知、行、效”一体贯通组合拳,推动优秀文化融入党的建设、融入企业管理、融入员工行为,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一是深化“文化•明理”实践,推动入脑入心。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通过形式多样的系列活动,持续兴起大学习、大宣讲、大落实热潮。实施“千年文脉电力传承”实践。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关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论述,打造“圣地之光”“湖上彩虹”等文化地标,组织专题研学、实景文化课等300余场次,进一步汲取文化智慧、激发奋进力量。大力弘扬新时代卓越山东电力奋斗观,广泛开展大学习大讨论、印发宣传手册、创作短视频等活动,推动形成人人谈奋斗、个个都出彩的生动局面。

  打造“学而”文化教育课堂。开设“学而”讲堂,培育《我们共同的孔老师》等20余门精品文化课,通过“十分钟文化课堂”“文化沙龙”等方式,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基层、进班组、进站所。与孔子研究院、孟子研究院建立“文化联盟”,联合开展课题研究、创新实践、成果鉴定,推出一批高质量的文化成果和文创产品。

  打造“文心琢玉”文化传播平台。注重人格化诠释、故事化传播,通过事迹报告会、分享会等形式,组织学习道德模范、讲述好人故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员工行为习惯。举办“青心有力青力有为”青年风采大赛等活动,创作展演“青心有礼”“初心告白”等情景剧,让优秀传统文化活起来、动起来、鲜起来。

  二是深化“文化•立心”实践,做到知行合一。坚持守正创新,构建“道德化育、礼仪浸润、信条践行”行为养成路径,持续提高员工道德素养和职业素养。

  深化道德化育。实施“道德长跑”计划,依托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学院,打造“孔孟之道”等教育专线,组织政德教育等活动30余场次。策划建设文化传习堂,完善沉浸式教育和场景化实训功能,举行“道德讲堂”等活动20余场次,引导干部员工崇德向善、见贤思齐。

  深化礼仪浸润。首创《企业“通礼”规范》,明确员工职业发展“尚德四礼”、客户服务“连心三礼”、节庆要日“暖心十礼”等17项礼仪标准,组织习礼仪、学模范、送温暖等活动370余场次,开展客户走访、文化走亲8.7万余人次,把“礼”融入员工职业生涯全过程、客户服务全流程。

  深化信条践行。构建“信条+信物+信用”体系,发布简单明了、便于记忆的具象化行为信条,挖掘“彩虹条”“铁皮船”“光明碑”等20余项历史信物,让优良传统、优秀文化看得见、传得开。组织青年员工讲“信条故事”、先进典型谈“信物见证”、党员骨干亮“信用积分”系列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规范员工行为、激励员工进取。

  三是深化“文化•聚力”实践,促进融入融合。深入挖掘优秀传统文化时代价值,有机融入企业生产经营重点工作,促进“文化”与“业务”融合质变。

  培育“同进同出”安全文化。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常态开展“读论语讲安全”、安全家书、安全全家福等活动,落地党员反违章15项硬措施,推动“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行党员干部“同进同出”,从天亮到天黑,从开工到收工,每个现场都有党员干部与一线职工“同吃同住同劳动”,密切了干群关系、筑牢了安全防线,公司作为全省唯一示范单位通过国网公司安全管理体系验收。

  培育“彩虹连心”服务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以和为贵”“美美与共”等价值理念注入优质服务,全省率先实现政企网格融合共建、信息贯通,首家实现居民充电桩报装“线上点单、一次办好”,受益群众25万余户。聚焦客户需求,细化“规约之礼、宜商之礼、修业之礼”标准,实行首问负责制、一站办理制,常态化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事、解百家难”活动,把最好的服务送到千家万户。

  培育“清风儒训”廉洁文化。深入汲取“礼法合治”“德法融促”等传统文化精华,积极培育“清风儒训”廉洁文化,涵养广大党员干部克己奉公、廉洁自守的精神境界。建成“清风儒训”廉洁教育基地,常态化开展“算好人生七笔账”警示教育,举行“读史悟廉”“以案说廉”“家书嘱廉”等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四是深化“文化•根植”实践,弘扬文明新风。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思想观念、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

  深化“善小”志愿服务。组织开展“彩虹连心善小三暖”供电网格服务主题活动,弹好讲、评、帮、乐、庆、联、融“七弦琴”,打造电力彩虹驿站、电力爱心超市等30余个,畅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17年来,公司“爱心妈妈”服务队结对帮扶留守儿童470余人,现在最早入队的那批队员已经退休,从“爱心妈妈”变成了“爱心奶奶”,依然坚持不懈把爱心传递下去。倡树美德健康新生活。

  实施“五心换一心”行动,建成“人为本”职工服务中心、“和为贵”调解中心,开通“心声热线”,营造家和万事兴的良好氛围。结合重要传统节日、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等节点,广泛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通过知识竞赛、文艺汇演等形式,引导广大员工弘扬文明新风。培育企业文化“代言人”。坚持显性化、及时化、价值化,构建荣誉、榜样、立功、仪式、关怀“五维同心”精神激励体系,激发员工职业荣誉感和内生动力。健全“挖掘、培育、选树、宣传、激励”长效机制,打造“凡人微光、身边榜样、企业楷模”典型库,培育出“中国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朱恒顺、全国技术能手程扬、创新达人姚海彬等文化“代言人”。

  三、主要成效

  济宁供电公司通过大力开展“文化•明理”“文化•立心”“文化•聚力”“文化•根植”四项主题实践,对深化文化“两创”实践在基层落地落实进行了有益探索,为汇聚团结奋进合力、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是增强了队伍凝聚力。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组织开展“道德讲堂”“十分钟文化课堂”“人人谈奋斗”等活动600余场次,营造了浓厚的文化氛围。首创《企业“通礼”规范》,形成了一套承接传统文化习俗、符合现代文明要求的“礼仪、礼节、礼貌”规范,培育出中国好人、山东省道德模范、全国技术能手等一批先进典型,公司荣获全国电力文化品牌影响力企业。

  二是提升了客户满意度。创新开展供电所“三级联创”,109个供电所实现“零投诉”,12345政务热线按时办结率、办理满意率保持全市前列。各级党员服务队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活动8000余场次,惠及客户5万余家,“获得电力”便利度全省第一,持续擦亮“湖上彩虹”“美时美刻”等服务文化名片,以实际行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

  三是激发了发展新动能。服务社会发展、服务弱势群体、服务乡村振兴取得良好成效,圆满完成国际孔子文化节、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重大活动保电,彩虹“爱心妈妈”服务队获评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健全完善政企联动、“吹哨报到”机制,系统构建“一站一市一中心”服务网络,有效融入社会治理,公司连续六届保持全国文明单位。

  (文/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济宁供电公司 杨世杰 王春景 徐保友 赵以排 许喆)